在澳大利亚,中风是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成年人中,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例的87%。缺血性中风中发生的脑神经组织死亡和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于大脑暴露于氧气水平降低(缺氧)和/或血液供应减少(缺血),以及急性期的继发性兴奋性毒性和氧化应激,继亚急性期的细胞凋亡和炎症损伤之后,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后遗症症状,甚至死亡。
目前中风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神经保护和再通阻塞的脑血管,包括降低体温以及对栓塞引起的缺血性脑损伤给予抗血栓、抗血小板和降压药物。尽管这些治疗可以通过减少代谢需求、抑制兴奋性毒性和自由基活性来部分预防脑损伤的进展,但6小时的抢救时间窗口限制了效率,而且没有一种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其目的是替换死亡的神经元并重建功能性神经元网络,以便有助于行为改善。
针灸是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用于中风患者和中风后康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近的一篇综述发现,针灸可以改善缺血中的神经缺陷,减少了脑水肿,其机制主要涉及增强内源性神经发生,包括神经干/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针灸可改善脑卒中后瘫痪、共济失调、肩痛、失语症和吞咽困难,促进康复并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注册和开展的针灸临床试验涉及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和疼痛、吞咽功能、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抑郁和焦虑状态等的评估。其中,两项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针灸对缺血性中风的急性和亚急性期是安全的,可以降低长期死亡率或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缺陷。从现有的证据来看,针灸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取决于脑缺血的程度。疗效取决于穴位和配方的选择,以及操作者的操作技巧、干预时间和针灸疗程的频率。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对脑梗死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残疾和运动功能障碍产生了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Jia, H, J He, L Zhao, CC Hsu, X Zhao, Y Du, L Han, et al. "Combination of Stem Cell Therapy and Acupuncture to Treat Ischemic Stroke: A Prospective Review."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13, no. 1 (2022): 87.
Lu, L, XG Zhang, LL Zhong, ZX Chen, Y Li, GQ Zheng, and ZX Bian. "Acupuncture for Neurogenesis in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6 (2016): 19521.
Yu, Y, G Zhang, J Liu, T Han, and H Huang.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Adjuvant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Medicine 99, no. 31 (2020): e2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