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Family Clinic

擅长治疗

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痛经、异常子宫出血、经前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1.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腔外存在活的子宫内膜组织,是影响育龄妇女的最常见妇科疾病之一。根据中医理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是血瘀。血瘀引起火证和湿热在下半身的积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有盆腔炎症状,以积热血瘀为主。

中草药和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一项临床研究中,以大黄为主要成分的中药配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6例,总有效率为80.26%,成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6例,总有效率91.3%。对于术后复发的子宫内膜异位病患者,中药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项旨在观察益胃宁(YWN)和孕三酮(GT)治疗III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发现,益胃宁组和孕三酮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0%和5.3%,显示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益胃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孕三酮组,这表明应用益胃宁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是有效和安全的,其疗效与孕三酮相似。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很好的疗效。在一项比较舒穆穴、常规针刺法和西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三组的总有效率相似,舒穆穴联合组在改善痛经方面优于其他两组,舒母穴配合组月经不调、腰痛、骶痛、肛门胀大、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下降。

2.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月经病症。其特征是下腹部有痉挛感,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出汗、头痛和颤抖等。所有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月经开始的8-24小时,骨盆解剖正常。由于症状的主观性质和诊断标准的多样性,在澳大利亚的青少年和育龄青年中,原发性痛经的患病率在45%-95%之间。随着社会中就业妇女人数的增加及其对生产力的重大影响,原发性痛经造成了广泛的个人和公共健康问题,其负担比任何其他妇科疾病都要大。如今,研究结果仍然支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作为无避孕意愿的原发性痛经女性的一线治疗方法。对于那些需要避孕的人,联合口服避孕药是优先的二线治疗。然而,迄今为止,现有药物存在周期性用药的共同缺点和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因此,原发性痛经的补充和替代疗法已逐渐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领域。

据报道,中草药和针灸在治疗痛经方面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在传统中医中,痛经是由于摄入冷饮或淋雨涉水引起的宫络寒湿郁结。寒侵时血凝,导致宫络不畅,即郁结,导致疼痛。因此,痛经的治疗原则应以温经、散寒、除湿为主。例如,四物汤,一种典型的补血汤剂,已被证明具有刺激血液生成、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月经和缓解月经疼痛的能力。针刺对原发性痛经也有可靠的治疗作用,优于索密通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经液中前列腺素水平发挥的。针刺公孙等穴位治疗痛经,特别是对禁忌或拒绝口服避孕药者,疗效显著。一项随机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常规的治疗相比,针灸治疗痛经患者与疼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关,并且在常规阈值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疗效。

3. 子宫异常出血

异常子宫出血是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各个年龄段女性的常见问题。在澳大利亚,约有10-35%的女性报告其一生中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异常子宫出血通过引起贫血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中医认为,子宫异常出血多是由于体质虚弱、肾气不足、冲、任经无力经脉,或性交次数过多、经脉多而损害肾气所致。应根据舌脉情况下出血的数量、颜色和质地的变化以及疾病的持续时间来辨证。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处于青春期的患者通常是由于肾气不足;育龄患者多为肝郁血热,围绝经期患者多为肝肾亏虚或脾虚。

临床试验已经为中草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疗效提供了证据。例如宫府合剂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长期子宫异常出血。

4. 月经前期综合征

月经前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会导致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症状,并可能导致对女性生活的干扰。症状通常在月经来潮前5至11天开始,月经来潮时或月经来潮后不久停止。经前综合症很常见,据报道,95%的女性在生殖生活中有一种或多种经前症状。症状通常很轻微,但在一些女性中,症状可能严重到足以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因此,约5%至8%的妇女患有严重的经前综合症;这些女性中的大多数也符合经前烦躁不安的相关条件。有证据表明,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在经前综合症中发挥作用。经前综合症的病因尚不清楚。

根据中医理论,该证主要由肝功能紊乱引起,与心、脾、肾有关。根据临床症状,本证在中医上属于经期头痛、经期发热、经期体痛、经期水肿、经期腹泻、经期眩晕、经期情绪异常、经期乳房胀痛等概念,一般称为月经前后的症状。中医还将经前综合症分为虚型和过型。虚证以肾虚、脾虚为主。气滞证是气盛证的特征。涉及的内脏是肝、脾和肾。由于临床症状复杂,临床辨证应根据症状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舌脉情况进行。

一项最新的研究将61名女性随机分为不同中医模式的两组,研究中草药对澳大利亚女性经前综合症的治疗效果。治疗三个月后,中草药和安慰剂在经前生理和心理症状、抑郁、焦虑和愤怒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感知压力方面没有差异,这表明使用中草药可以有效降低月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发生和严重程度。除了中草药,还有20多项研究报道了针灸治疗月经前期综合征的效果。

5. 更年期综合征

大多数绝经后妇女可能会出现各种血管舒缩和心理症状,如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阴道干燥、抑郁、神经紧张、心悸、头痛、失眠、精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和头晕。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女性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大,更年期综合征的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目前的趋势是用各种形式的激素替代疗法来治疗更年期女性,但许多女性宁愿不服用或不能服用激素。2002年7月,一项旨在阐明联合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的风险和益处的妇女健康倡议临床试验在平均随访5.2年后发现,在美国,经常给绝经后妇女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联合用药会增加患侵袭性乳腺癌、心脏病、中风、,以及肺栓塞,同时增加骨折和结直肠癌癌症。多种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中医药对绝经后症状的缓解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根据中医理论,更年期综合征通常是由肾气衰退、天癸近竭、冲任两经不足或精血不足引起的。补肾原理已被证明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效。一项比较中草药复方加味疏肝散和连续联合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绝经后有更年期症状妇女的临床效果的初步研究表明,复方加味疏肝散有效缓解了大多数更年期症状,与激素替代疗法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复方加味疏肝散副作用相对较低,特别是出血和乳房压痛。研究还发现,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卵巢切除术后女性的围绝经期症状。在一项随机临床研究中,针灸被用于缓解更年期潮热、睡眠障碍和情绪变化。实验针灸治疗组的结果显示,特定部位针灸的月平均潮热严重显著降低。

6.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25%的育龄妇女和30-40%的40岁以上妇女都会发生子宫肌瘤。当肿瘤有症状时,它们会以多种方式出现,如月经问题、疼痛、压力症状和不孕。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方法和药物选择,如激素疗法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然而,手术与手术死亡率和发病率有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可以缓解出血和大量相关症状,而且可能会引起显著的更年期副作用。因此,需要对子宫肌瘤进行更安全的治疗。

在中国,传统中草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物。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阴虚虚火、肝气郁结脾虚三种。研究表明,中草药制剂可能能够缓解症状并缩小纤维瘤的体积,而不会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目前的试验表明,桂枝茯苓方对治疗子宫肌瘤是有效的,可以减少子宫肌瘤或子宫体积。子宫肌瘤的生长受到性类固醇激素和生长因子之间复杂的反馈回路的调节,针灸对垂体、甲状腺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而不会产生药物干扰或者具有长期效果。

7.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盆腔炎病例是由急性盆腔炎引起的,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急性炎症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乏力、腹痛、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妇科检查显示,子宫通常处于后部位置;其运动受到限制或粘附在周围组织上,导致肿块形成;两侧的附件明显增厚。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肝经积热、肝气郁结、脾不能解湿、湿热交织引起的。久治不愈,可能导致气血不畅,血管堵塞,形成肿块。中药汤剂对那些病程短、病情轻的病人有立竿见影的疗效。然而,对于那些病情严重和久治不愈的人来说,针灸是合适的。

8.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影响代谢和生殖系统。多囊卵巢综合征以月经周期不规律、慢性无排卵和雄激素过多而闻名。根据鹿特丹标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0%,而多囊卵巢的患病率则为28%。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尽管它可能具有遗传性。因此,目前尚无单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提出了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然而,它们也有缺点,如不良反应、患者对长期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低、疗效低,在某些情况下还有禁忌症。因此,补充治疗可能是合适的替代方案。

中药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妇科问题和不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草药配方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殖功能障碍,同时,它对平衡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激素状态和月经频率有有益作用。临床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中药配方佐剂组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超重患者月经过少减少,妊娠率和生活质量等其他显著改善。在过去的十年中,出现了许多研究针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的临床研究。他们发现,针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促进β-内啡肽的释放和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产生来实现的,从而降低血液中FSH和LH的水平。针灸还可以增加β-内啡肽、吗啡、脑啡肽、血清素和其他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以缓解疼痛和精神压力,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或抑郁。


参考文献:

Armour, M, CC Ee, J Hao, TM Wilson, SS Yao, and CA Smith. "Acupuncture and Acupressure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8, no. 8 (2018): CD005290.

Chai, C, F Hong, Y Yan, L Yang, H Zong, C Wang, Z Liu, and B Yu.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egen Decoction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tudy."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61 (2020): 113053.

Jo, J, J Leem, JM Lee, and KS Park. "Herbal Medicine (Hyeolbuchukeo-Tang or Xuefu Zhuyu Decoction) for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oea: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 open 7, no. 6 (2017): e015056.

Liu, JP, H Yang, Y Xia, and F Cardini. "Herbal Preparations for Uterine Fibroid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no. 4 (2013): CD005292.

Xu, Y, Q Yang, and X Wang. "Efficacy of Herbal Medicine (Cinnamon/Fennel/Ginger)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48, no. 6 (2020): 300060520936179.

Zhang, Y, C Zuo, L Han, X Liu, W Chen, J Wang, S Gui, C Peng, and D Peng. "Uterine Metabolomics Reveals Protection of Taohong Siwu Decoction against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1 (2020): 507113.

Zhou, J, and F Qu. "Treating Gynaecological Disorder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eview." Afric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s : AJTCAM 6, no. 4 (2009): 494-517.